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213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51.
用灭幼脲3号作了延迟栗实象甲成虫蜕皮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的灭幼脲3号胶悬剂在空气湿度95%、风速小于2 m/s、光照强度为350 lx和25%的灭幼脲3号胶悬剂在空气湿度90%、风速小于2 m/s、光照强度为200 lx的条件下延迟蜕皮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52.
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雨林区采伐迹地鸡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Bl.)人工林与原始林以及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毛松人工林的土壤经过长期的恢复发育,其毛管孔隙、土壤含水率、容积湿度和容重等较原始林高;与皆伐迹地天然更新林比,其土壤容重减少,毛管孔隙、含水率和持水量有较大增加,土壤物理性能得到改善,保持了涵养水源等系统服务能力;与原始林比较,土壤有机质、P这两个关键肥力因子未得到完全恢复,N、K和交换性盐基总量得到保持,Ca和Mg有较大幅度增加,pH值和离子交换量有较大的提高,酸缓冲能力增强;鸡毛松林土壤恢复发育存在空间差异,阴坡土壤的物理性质相对较接近原始林,阳坡土壤的养分元素含量和离子交换量存在较大优势;不同层次土壤的容重、含水率、持水量、总孔隙度、大部分土壤养分元素和交换性离子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原始林的相同,但阴坡表层含水率高,通气性差,土壤P素向深层淋溶.由此认为,在热带雨林区采伐迹地适地种植鸡毛松人工林,只要经营得当,对林地土壤理化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功能会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53.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对萌芽更新和植苗更新尾巨桉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密度条件下,植苗更新尾巨桉人工林生物量高于萌芽更新人工林;当密度为1097株/hm2时,植苗更新和萌芽更新尾巨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别为79.193 t/hm2和68.682 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分别为23.998 t/hm2和21.463 t/hm2.植苗更新和萌芽更新人工林群落净生产量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乔木层、枯枝落叶层、灌木层、草本层.萌芽更新尾巨桉人工林生物量随保留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更新模式尾巨桉林分干材、干皮、枝、叶、根系的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60.50%~60.86%、5.62%~5.89%、10.88%~11.23%、4.11%~4.54%和18.1%~18.27%.林分生物量分配的大小排序为:干材、根系、枝、干皮、叶.  相似文献   
54.
施肥对马尾松人工中龄林生物归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物归还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物流和能流过程中的一环,对于快速育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马尾松I类主产区枯枝落叶量1年可达约5000kg/hm^2,枯落物中以落叶所占比例最大,达75%-89%,枯枝最少。不同时期枯落物多少差异较大,但枯枝差别较小;落叶每年10月至次年2月间占总落叶量的60%多,花杂在4-6月最多,均极显差别于其它各个时期。施肥具有显增加或减少枯落物量的作用,其中施N2P2K可显减少落叶量,施P3、N1P1、N2可显增加花杂量。然而施肥并未显改变归还的营养元素量。1年内归还的养分中(平均值)N为35.07kg/hm^2、P为1.77kg/hm^2、K为6.36kg/hm^2,Ca为18.30kg/hm^2,Mg为6.99kg/hm^2各类枯落物中枯枝归还的营养元素量最少,落叶最多,占归还元素总量的80.8%-87.6%。  相似文献   
55.
为了解不同林龄阶段人工林土壤腐殖质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差异,以云南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化学分组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研究手段,对土壤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造林时间增加,土壤p H呈下降趋势,造林年限增加27年,土壤p H下降0.6个单位.幼林阶段土壤C,C/H高于中龄林和成熟林阶段,而土壤N,H,C/N随造林年限增加变化不大.各林龄阶段表层土壤C,N,C/N,C/H普遍高于表层以下土壤.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云南松人工林土壤HA和FA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及官能团组成,主要含有酚羟基、芳香基、脂族烃基、羧基等基团.从造林年限变化趋势看,从幼林到成熟林阶段,土壤表层HA中小分子糖类物质减少,芳香类物质增加,说明造林年限增加土壤HA结构变得复杂.土壤FA随造林年限的变化特征与HA相似,但其表层(0~20 cm)土壤中羧基含量增加十分明显,说明表土羧酸类物质有随林龄增加的趋势,这可能是引起造林后期土壤p H下降的原因之一.从剖面深度看,随土层增加,土壤HA和FA中小分子糖类物质呈降低趋势,而芳香类物质含量增加,说明人工林深层土壤腐殖质的化学稳定性高于表土层.  相似文献   
56.
三江平原人工林天然化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 Shannon-wiener指数、Evermess指数和 Richness指数,对三江平原依兰县先锋林场的人工落叶松林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的测度,并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不同群落不同层物种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定向抚育的落叶松人工林的多项指标,均高于一般抚育的落叶松人工林.这表明对落叶松人工林进行定向抚育,增加了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和提高了群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7.
根据荔枝生产气候生态条件,用二重灰色聚类方法分析广西荔 果树商业性栽培的气候生态适宜度,评估结果与当地荔枝生产实践相一致,由靖西,凌云,巴马,罗城等地到中,东部的融水,鹿寨 ,昭平,贺州一线的以北地域,均属无荔枝栽培基本气候条件区域;其以南地域,具备有荔枝栽培的基本气候生态环境,属广西荔枝栽培基本气候适宜区,在以南地域中,由二重聚类结果,得出柳城,象州,来宾,宜州,百色,田东,田阳,东兴,北海等地域为荔枝商业性栽培的次适宜气候生态区,其他地域为广西荔枝商业性栽培的最适宜气候生态区。  相似文献   
58.
【目的】大尺度森林碳储量的估算备受关注,而构建林分乔木层碳储量模型是一种评估森林碳储量快捷且准确的方式。【方法】以黑龙江省(东京城、林口、帽儿山、孟家岗)207块红松人工林样地数据为研究对象,选择聚合法、平差法、分解法作为构建林分碳储量模型的可加性方法,以加权回归来消除碳储量模型的异方差。采用留一交叉验证法(leave-one-out cross validation, LOOCV)对3种可加性方法的碳储量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基于3种可加性方法林分碳储量模型拟合结果之间存在略微的差异。聚合法的总体预测能力略优于平差法和分解法,具体预测精度排序为聚合法>平差法>分解法。当预测林分总碳储量时,3种可加性方法在不同林分断面积区间的预测能力表现并不一致。【结论】基于聚合法的林分碳储量模型更适合于黑龙江省红松人工林的碳储量预测,但当预测红松人工林的林分总碳储量时,应根据林分断面积区间选择合适的可加性方法。  相似文献   
59.
通过野外调查、浸泡试验和模拟降雨实验,测定了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枯落物储量、持水能力和截留降雨特征。结果表明:20和40年生的橡胶林枯落物储量分别为8896和6181 t/hm2,其叶、枝、种子果壳和其他部分生物量所占比例分别为571 %、102 %、322 %、04 %和704 %、137 %、154 %、05 %;20年生的橡胶林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18036 %,高于40年生的值(17459 %);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关系式为S=ktn,前2 h是枯落物主要持水阶段。模拟降雨条件下,橡胶林枯落物截留量随雨强和枯落物厚度增大而增加;截留率与降雨量呈极显著幂函数关系,但受雨强的影响不显著,在80~480 mm的降雨范围,截留率变化幅度为202 %~1250 %,截留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60.
Because plants convert solar energy into chemical energy stored in organisms, biomass production as an energy source can help to reduce the world's reliance on fossil energy and mitigate global warming. Biofuel production is a fast-growing industry that represents a new type of large-scale human disturbance on ecosystems. Thus, the benefits of biofuel production bring environmental risks that include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biodiversity, which is still an open question. In this review, we start first with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biofuel concept; second, we review the state of biofuel production across the continents, with a major emphasis on the main species used and their major feedstock. For which, we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land use and environmental cultural management of biofuel plantation between tropical and temperate regions. Third, we summarize the impacts of biofuel plantation on biodiversity at multiple scales, based on the case studied with respect to the corresponding issues. At the genetic level, introgression and contamination by aggressive genotypes are a primary risk. At the species level, habitat pollution, degradation, and disturbance caused by intensive management of biofuel plantation significantly raise the risk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native extinction, and bio-invasion. At the ecosystem level, the large-scale homogeneous landscape of biofuel plantation results in simplified community and food web that severely damage ecosystem services, including ecosystem diversity. Finally, we compare the current and potential benefits and risks of biofuel plantations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 biofuel industry of China. We emphasize the land use constraint from food security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nee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ystematic monitoring as a critical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iofuel produc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